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常州机电:产教深层次地融合 3年转化科技成果超800项

发布时间:2024-03-14 18:53:50   来源:欧宝彩票

  产教融合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虽已遍地开花,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建立起融学校、科研、企业、地方等于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依旧是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和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3年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却与国内超千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转化科技成果800多项,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10多项,重点扶持发展的16家企业成功成为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晒出来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一所地方高职学校,舞起了融合创新发展的龙头,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产业方面,是如何书写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当前,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正逐步打开局面,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和认可,“工匠精神”的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办学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命题,中央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导向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开始迈入“快车道”,各级政府部门正在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创新,真正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从而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春天”已经到来。”常州机电院长沈琳说。“怎么样找到一种‘产教深层次地融合’求同存异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需要有‘破’有‘立’,是个亟待求解的难题,也是我们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核心问题。”

  对此,为进一步推进学校产教融合办学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促进学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方面提升学校产教融合工作实施成效,常州机电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实施办法》,旨在围绕学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注重顶层设计,集成打造产教融合人才教育培训特色,深化“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新路径,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运行机制,实施“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产教融合实践模式,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力争通过2-3年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建设成果,学校在产教融合人才教育培训、专业群建设等方面建设成效突出。创建“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基地”、“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力争成为江苏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的标杆与示范。

  同时,常州机电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发展的策略,围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技术、新工艺,从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控制、智能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行业企业,新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业中心,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省级产教融合大平台,成为行业、区域乃至全国教育培训与实训中心、技能鉴别判定中心、研发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和课程领域的引领作用,打造7个具有专业核心竞争优势、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技术能力的专业集群,服务行业(标准制定、信息输送)、企业需求(人才输送、技术提供、员工素质提升等);并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争取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支持,调动公司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此外,学院还与机电类行业协会以及国内外有名的公司联系紧密,以行业协会为桥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江苏常发集团等几十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在院内建立了Adobe数字艺术设计中心、机器人创新与实践工作室、清华大学艾克斯特ProE培训中心等技术培养和训练中心(站),与多个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沈琳院长说,苏南是制造业的集聚地,技术、人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升级,高校要主动作为,通过教学、科研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学校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产教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决不能只挂在嘴上,更不能靠临阵磨枪,要转变办学的思路,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在开展‘政、行、企、校’全面合作中 ,推进学校的特色专业高水平建设,全方面提升学校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沈琳说,学校领导一次次带着重点专业的骨干教师,先后深入常州、苏州、无锡等城市调研,进园区、下企业……摸清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和企业需求。

  “我们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技术,着力打造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品牌与创意、设计与加工、生产与维护等环节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常州机电科研处处长张波说,实施高层次平台、重点项目、标志性成果“三大行动计划”,建立教师教学、科研业绩考评机制,消除了教学、科研不配套不融合的“孤岛”现象。

  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首轮入选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企业的常州机电近年持续探索如何主动作为、融入地方产业,加快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高水平应用技能人才。

  学院利用“内园外站”丰富的办学资源,全方面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比如,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依托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校中厂”,构建了“引企入校、工学交替”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依托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厂中校”,构建了“农忙下乡、农闲进厂”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依托“常州机电-安川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构建了“项目引领、岗位实境”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等。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通过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训练,培育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依托各级技术应用中心,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张波介绍,目前学校围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打造了工业机器人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6个专业群,还牵头建立5个职教集团、11个“厂中校”、38个双师基地,以及AI与先进制造工业中心、“共享工厂”、应用技术中心等,形成对接智能制造业的合作优势,建立了7个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的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支超百人的科技服务队伍。

  2016年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软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选拔一批有优势有特长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组建ICT创新试点班。ICT创新试点班“三段式”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为:第一阶段“课程+讲座”,通过校内教师授课、企业导师讲座方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第二阶段“项目+实战”,通过项目训练,撰写论文、知识产权申请及成果汇报等,深度参与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强化专业方面技术能力;第三阶段“竞赛+双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企业顶岗实习等手段,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多年来,ICT创新试点班教师团队获评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大赛获奖2项等教学科研成果。

  通过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深耕细作,常州机电组建了“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创新了办学体制机制,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等组织;集聚优质资源,在校内建设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在学生就业与实习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各专业与区域产业深层次地融合、良性互动,促进了合作各方一起发展,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四方三层、内园外站、共建共赢”产教融合“苏南”模式,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创建了国家、省、市三级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继续教育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学校被评为第三届江苏省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农机工业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1391615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