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当一天工人 让机器人“接过”手中的焊枪

发布时间:2024-03-28 12:29:59   来源:欧宝彩票

  关于印发2022年广东省船员(内河船舶驾驶)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调整部分2022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艺术)决赛入围作品人员的公示

  关于印发2022年度广东省第十一届“金锚杯”无人机操作员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选拔赛实施方案的通知

  首页专题专栏广东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

  “我编好程序了,你来操控一下,看看机器人有多听线日,在东莞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常规半挂车生产车间,一台台焊接机器人迸射出耀眼的焊花,90后杨文仁一会儿在暂停的机器人焊接平台上调整工装卡具,一会儿在另一台操控台前为新的焊接部件进行数据编程。看见记者好奇地在一边拍照,他将示教器递过来,指导记者让机器人“听线米左右的钢板。

  东莞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莞中集”)是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东莞望牛墩镇,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球顶级规模的专用车制造企业、全球最大的半挂车出口基地,同时也是集团旗下首个数字化建设样板工厂,有先进的激光等离子下料生产线、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以及行业领先的自动打砂、KTL 电泳底漆、喷粉生产线。

  在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下,机器代替人工,普通蓝领工人会不会快速从企业离开?东莞中集工会主席廖汉强坚定地回答:“不会,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不是让一线工人下岗,而是升级后再出发。”

  机器人焊接有哪一些好处?在焊接机器人产线米的半挂车车架穿梁推到上料台,机器人不到两分钟就能焊好,不但可以实现精准到十分之一毫米的准确率,而且焊的缝隙非常均匀,成型稳定美观。“像这样长2米的焊缝,机器人一天可以烧100多条,要是人工焊接的话,经验熟练的老师傅一天也只能做40多条,机器人比人工提高了70%的效率。”

  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年大批量引进投产的主力智能制造设备,杨文仁是公司第一批转型操作“机器人”焊接的工人。今年31岁的杨文仁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5年入职东莞中集。那时,东莞中集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提高产能效率,解放工人双手,优化生产环境,企业决定投入专项资金开始引进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杨文仁有电子专业基础,又对机器人设备感兴趣,就入选了新产线员工素质培训名单。

  “操作机器人入门很简单,要想精通就很难,需要一些时间。”杨文仁说,为了和机器人轻松“对话”,他先去培训中心学习焊接技术,掌握基本技能,有焊接基础知识后,再和厂家专家学习焊接机器人编程,“我买了很多相关书籍,从最基本的焊接机器人系统硬件组成与安全装置、示教器应用及需要注意的几点、焊接电源的使用与维护等基础知识学起,业余时间还试着动手机器人的安装、调试、设备维护保养等。”

  如今,东莞中集已经投产31台焊接机器人,杨文仁也成长为公司操控机器人的“高级蓝领”,他个人在公司举办的“智造·新工匠”——2021年度高端制造技能大赛机器人编程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他带领的团队创新完成多项实用焊接编程技术。他们将这些技术整理成册,指导培训更多的“蓝领”工人加入焊接机器人操作队伍中,实现自身的“高级蓝领”梦。

  机器人取代人工,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在常规半挂车升级改造的产线,工人通过系统指令,就可以为每个工位提取、配送物料和零部件。统一编程的智能焊接机器人自动识别物料进行焊接,工艺能通过欧洲焊接标准的检验。自动化喷粉设备达到高温仓进行高温固化处理……除了设备智能化,还有平台的智能化。东莞中集通过“设计模块化,工艺柔性化,装备自动化,4/64制造信息化、生态绿色化”的建设,实现了零部件互通共享、设备联网集成和绿色制造,在满足全球不一样的区域市场多样化、定制化需求的同时,为远程投射、跨洋制造提供了规模化平台。

  “东莞中集的主体业务是生产常规半挂车车架,焊接工人占一线员工的三分之二,智能化设备覆盖产线后,大幅度的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比方以前我们应该100个焊工才能实现10分钟生产一台车架,现在只需20个。”常规半挂车生产车间经理刘海波是四川人,高中毕业到深圳打工,入职位于深圳蛇口的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焊工。经过多年的一线锤炼,他掌握了精湛的焊接技术。

  近几年,东莞中集加快机器代替人工,产线上可重复、工作条件恶劣的岗位被智能装备替代,同时也推动着以技术见长的刘海波转型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004年,他被公司委派到比利时学习,体会到了高度技术化、多语言、高效率的汽车生产线年,他带领一个小型团队到沙特阿拉伯的分公司,负责出口产品的组装。

  成为一名管理者后,刘海波要熟悉每一项前沿技术。比如针对北美客户,他设计了骨架半挂车,解决了现存技术中骨架半挂车运输方式单一、运输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在一款美国40英尺CIE骨架车生产中,如果按照传统技术组装这台车架的前端梁和小主梁,会出现前端梁底面和小主梁底面不齐平的情况,需要人工做调整,成本过高,采取了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技术后,不但实现了产能翻番,更是极大降低了工人的作业强度。

  高智能化的产线,会不会让普通蓝领工人加速从企业离开?东莞中集的培训中心给了答案——

  20岁的罗荣勇是广西人,入职公司仅两天。在培训中心,他左手将遮光的眼罩举在眼前,尝试给焊枪点火,可是点了几次也不来火。“刚开始,有点紧张。”旁边的指导老师黄斌赶紧“解围”。“打开开关,将焊枪对准钢板的焊接处,平稳移动就可以了。”在黄斌的帮助下,记者终于看见了耀眼的电火花,焊枪成功地将两块废弃的钢板焊在了一起。

  “这是最基本的平直焊,你看,他的焊缝有气孔,光洁度也不好。”黄斌说,培训中心每天都有新员工加入,学习半个月后就可以到产线跟着师傅打下手。为了让新员工少走弯路,黄斌针对平角焊、立焊、仰焊等不同的操作的流程,录制一些基础课程,归纳总结了基本操作的过程、焊枪的常规故障、每种故障如何排除等经验,方便学员随时揣摩学习。比如,最简单的平直焊,他总结出电弧区导电嘴距离焊缝最好是10至12厘米,焊枪与上下板的夹角各45度,焊道与枪的夹角保持95度,操作的时候保持三个不变(拿枪角度不要变、干伸长度不要变、摆弧频率不要变)。

  焊接是个技术活,一个娴熟的老师傅至少要在一线年。老师傅能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一个日本客户真正的需求订单的误差为0,老师傅一看成品就能诊断出误差多少,甚至看焊缝就知道是怎么产生的,这全是靠经验做的判断,就跟老中医一样。

  “这种经验不易复制,但自动化升级可以将经验数字化,我们将采集的所有数据可视化、模板化,实现共享,进行技术传承,这样,年轻人掌握之后很快就达到了老师傅的水平。”廖汉强说,智能化改造升级后,人转型去做比较精细的工作。就焊接来说,有了基本功的工人,在习得编程和机器管理技能后,他的工具不再只是单一的焊枪,在数字时代中成长为机器人操作者和管理者,解锁“新工匠”密码。

  企业数字化转型由外生和内生两方面的力量推动,一种原因是政府对数字化的经济的全力支持,另一方面是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我们发现,“机器代人”离不开“人”的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产线上用智能机械替换掉的人,必然是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他们一部分转型去做比较精细的工作,一部分成为现场管理者,既熟悉产品,又了解精益的生产管理方法,成为企业最需要的现场管控人员。这就倒逼了企业人才体系一起“升级”。

  人与产业,互为依托。东莞中集的培训中心每年可以培养2万多名行业人才,他们再通过公司实施的人才成长机制,在岗位上激发和提高个人的技能和素养。今年,该公司取得《电气自动化设施安装与维修》培训合格证书30人,取得《工业机器人自动焊接》培训合格证书113人,取得《工业自动化装配与维护》培训合格证书47人,取得《机械设备维修》培训合格证书45人,取得《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培训合格证书61人。这批人才凭借技能展现光芒,拥有出彩的人生。

13916152339